揚管理風帆 誓疾行馳遠 ——管理學院舉辦“國學中管理思想精華的提煉與應用”講座
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加強學生們對管理知識的思考和認識,我院于2020年12月4日下午在志存樓306舉行了題為”國學中管理思想精華的提煉與應用”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管理學院院長李建華教授主講,管理學院部分教師以及各院學生共計200余人參加。
李院長提出,中國國學經典中,許多學派都體現了管理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而其中總結最為經典且全面的當是西漢劉向所著的《管子》一書。他將書中管理思想總結為九點:分別為順道、重人、守信、人和、求實、利器、對策、節儉以及法制。
首先第一點即為順道。“道”就是規律。順道就是說管理要遵循規律。而規律正如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夏秋冬,不更其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與自然的本質規矩。萬物皆有其軌,行為若順乎,它必助之。反之,則雖成必敗。
第二點為重人。重人指奪取天下、治好國家、辦成事業,人是第一位的。美國著名的汽車公司總裁福特曾因一位人才而買下一個公司,瑞典和美國也曾因一位創新性人才而兩不相讓。治國經邦,人才為急。美國商界用行為詮釋了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故而有所悟,在管理中要以關懷、表揚和愛為主。
第三點為守信。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講誠信。古人有言:治國要守信。孔子也曾說: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李教授提出:商場真如戰場一般嗎?答案是不然,辦企業要把誠信放在第一位,辦一切事業都要守信。現代企業講求的是誠信、合作,追求的是合作共贏,同生存共發展。
第四點為人和。所謂人和,即為人際關系融洽,上下左右和,團結一致。中國自古便講求和能生邦,和氣生財。《管子》中提及:上下不合,雖安思危。儒家所提倡的三綱五常,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佛家所倡導的拜佛求緣也是為了保持人的身心和諧。對此,李教授以踢貓效應為例,倡導學生們做到“不遷怒,不二過”。
第五點為求實。求實是指辦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但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李院長舉例說,多年前位于沈陽的一家京都工藝品商店以高價賣于美國人一件藤雕工藝品,正是充分分析了美國人的消費心理而為之。《管子》提出“審時以舉事”,就是告訴我們要靈活處理事情,不可將一套辦法到處運用。
第六點為利器。打仗要有先進的武器,管理也要有先進的工具、設備、機器等。例如中國現在大部分城市仍舊存在下水道堵塞的問題,但早在很久以前,美國就已經在居民家里安裝了無聲粉碎機,加強了社區治理。李教授由此以結道:人巧不如家什妙。
第七點為對策。對策即為獲得成功的對策與方法。“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說明在治國、治生、治軍等一切競爭和對抗的活動中,都要統籌策劃,正確研究對策,以智取勝。
第八點為節儉。節約儉省,就是開源節流,勤儉持家。雖如今的世界已然進入到薄利時代,經營一家公司若想增加收益,節約成本無疑是一個好辦法。因此,薄利時代必將是一個節儉的時代!
第九點則為法制。法制就是依法依規進行管理。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國自古便有田土法制、軍事法制、市場法制等。作為當代法治社會的一員,大學生應該學會遵法守法。
最后,李教授又著重強調了重人的必要性。他認為對于一家企業經營的關鍵有三點人才要求,分別是卓越的領導人、高素質的員工和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而作為一個卓越的領導人,同樣要保有合理遠大的愿景目標、先進的理念、超前的思維和獨特的創新模式。
通過開展此次講座,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到管理者應該具備的品質思想和基本素質,更加深刻的體悟到管理學的奧妙。管理者唯有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同時充分挖掘他人潛力,方能疾行馳遠,揚理想風帆!